新闻中心News Center

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

首页 > 新闻中心

郎平与74岁老公美国养老!女儿美籍一家3口住洛杉矶别墅很滋润

时间: 2025-10-15 点击数:

  一提起郎平,大伙脑子里头第一个冒出来的,准是 “铁榔头” 这响当当的名号!这位中国女排的传奇人物,不管是当运动员在赛场上一记记重扣定乾坤,还是当教练带着队伍从低谷往巅峰冲,奥运金牌、世界冠军拿了个遍,说是排球界的 “活化石”,那真是一点不掺水分。可褪去赛场上的聚光灯,郎平的日子也跟咱普通人一样,有柴米油盐的暖,有聚少离多的念,还有老来相伴的稳。今儿个咱就用江苏话,好好掰扯掰扯郎平的故事,从赛场到生活,从巅峰到平淡,每一段都透着真实可爱,就跟唠隔壁家厉害又亲切的大姐似的。

  想当年,郎平在排球场上那股子劲头,真是让人看得热血沸腾!上世纪 80 年代,中国女排正处在 “五连冠” 的黄金时代,而郎平就是队里最锋利的 “尖刀”——1 米 84 的个头,弹跳力惊人,胳膊上全是练出来的肌肉,一记记重扣又准又狠,球砸在对方场地的声音,隔着电视都能觉得 “够劲”,“铁榔头” 的名号就这么传遍了全国,连国外媒体都叫她 “Lang Ping, the Hammer”。

  那时候只要她一上场,队友心里就跟揣了定心丸似的,对手见了都得绷紧神经 —— 毕竟谁也不想被她的 “榔头” 砸得没脾气。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决赛,中国女排对阵东道主美国队,前三局双方打得胶着,第四局关键时刻,郎平连续三个重扣,直接把美国队的防线砸乱了,最后一球她高高跃起,手臂狠狠一挥,球像炮弹似的落在对方场地死角,全场瞬间沸腾,中国女排拿了奥运首金!赛后采访,教练拍着郎平的肩膀说:“这丫头,打球是真拼命,关键时候就靠她这‘榔头’破局!”

  可这 “铁榔头” 的名号背后,全是常人吃不了的苦。郎平 13 岁进北京女排少年队,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球,别人练 100 次扣球,她就练 200 次、300 次,胳膊肿得跟馒头似的,贴块膏药接着练;为了练弹跳,她在腿上绑沙袋跑步,一次就是几公里,脚上的水泡破了又起,起了又破,鞋里经常带着血;有时候练到晚上,食堂都关门了,她就啃个冷馒头,喝口热水,接着去看比赛录像,琢磨战术。

  有回训练时,她不小心崴了脚,脚踝肿得老高,队医让她休息,可她第二天就拄着拐来训练场,坐在场边给队友捡球、喊加油,还跟教练说:“我虽然不能上场练,但看大家练,我也能琢磨技巧。” 就这么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她从北京队打到国家队,成了中国女排的 “定海神针”。后来郎平自己回忆:“那时候没想过什么冠军不冠军,就觉得既然选了排球,就得把它打好,不能辜负自己,也不能辜负队里的信任。”

  可赛场下的郎平,也有温柔小女人的一面。年轻时她跟八一男排的白帆好上了,白帆是八一队的主力二传,长得精神,打球也厉害,俩人都是搞排球的,你懂战术我懂技巧,凑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 —— 训练完一起去食堂吃饭,周末一起去看电影,偶尔还会在训练场边对着练传球,妥妥的 “体育圈神仙眷侣”,当时不少球迷都喊他俩 “排球界金童玉女”。

  1987 年,郎平和白帆在北京饭店办了婚宴,场面不算铺张,就请了双方家人、国家队的队友和教练,一共才二十多桌。教练特意来当证婚人,穿着笔挺的西装,对着满场宾客笑着说:“郎平这丫头,打球拼命,做人实在;白帆稳重靠谱,俩人都是搞体育的,知根知底,过日子准能和和美美!” 这话一说完,台下掌声雷动,郎平穿着洁白的婚纱,头上戴了个简单的头纱,脸上笑开了花,眼里既有对未来小日子的期待,也有对爱情的甜蜜,一点没有赛场上的 “杀气”,活脱脱一个幸福的小媳妇。

  婚后没几年,郎平从赛场退役,想着换个生活节奏,也想多跟白帆待在一起,就去美国短暂执教,顺便跟白帆在当地安了家。那会儿他俩住的是个两居室,房子不大,但布置得特别温馨 —— 客厅墙上挂着俩人的婚纱照,还有中国女排夺冠的合影;卧室里放着郎平织的毛衣,虽然针脚不算特别精致,但满是心意;厨房的冰箱里总囤着白帆爱吃的饺子,郎平还学着做北京炸酱面,虽然味道不如老家的正宗,但白帆每次都吃得精光,还笑着说 “比外面餐馆好吃”。

  1992 年,女儿白浪在美国出生,可把夫妻俩高兴坏了。郎平那时候一边忙着给美国队当助理教练,一边还要照顾刚出生的女儿,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床,先给白浪喂奶、换尿布,然后赶去训练馆,晚上回来还要给白浪洗澡、哄睡,虽然累得脚不沾地,但每天回家一看到女儿粉嘟嘟的小脸,听着她咿咿呀呀的小奶音,浑身的劲儿就又回来了。白帆也成了 “女儿奴”,只要不训练,就抱着白浪哄睡、喂奶,还会给女儿唱摇篮曲,那温柔劲儿,跟赛场上的硬朗模样判若两人。

  那时候的小家庭,虽然远在海外,没什么亲戚在身边,但日子过得温馨又踏实。郎平会趁着休息,推着婴儿车带白浪去公园晒太阳,看着女儿追着鸽子跑,白帆在旁边给她们拍照;周末俩人会一起给白浪做辅食,郎平负责切菜,白帆负责煮,偶尔还会因为 “盐放多了”“煮太烂了” 拌两句嘴,但转眼又笑着和好了。偶尔他俩还会带着白浪去看排球比赛,指着赛场跟女儿说:“以后你要是喜欢,也能像爸爸妈妈一样,在球场上跑!” 谁能想到,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,俩人因为生活理念、工作安排的差异,慢慢有了分歧 —— 郎平想回国执教,为中国女排做点事,白帆却想在美国安稳过日子,最后在 1995 年和平分了手。分开的时候俩人也没红脸,就想着好好把女儿养大,别让孩子受委屈,约定好 “不管怎么样,都要让白浪感受到爸妈的爱”。

  离婚后的郎平,成了单亲妈妈,一边要忙着排球事业,一边还要惦记远在美国的女儿白浪 —— 白浪跟着爸爸白帆生活,郎平只能隔着大洋彼岸,靠电话、书信跟女儿联系。有一回白浪发烧到 39 度,哭着在电话里喊 “妈妈我想你,我难受,你什么时候回来呀”,郎平在电话这头眼泪止不住地流,却只能强装镇定地说:“乖浪浪,听爸爸的话,吃了药睡一觉就好了,妈妈忙完这阵子就来看你,给你带你最爱的巧克力,还有你想要的小熊玩偶。” 挂了电话,她躲在训练馆的角落里哭了好久,心里又疼又愧疚,觉得自己没尽到当妈妈的责任。

  可就算再难,郎平也没耽误事业。1995 年,中国女排正处在低谷期 —— 世锦赛只拿了第八名,队员们没信心,训练也没干劲,球迷们都着急。当时体委领导找到郎平,希望她能回国执教,救救中国女排。郎平犹豫过,毕竟女儿还小,需要妈妈陪,但她一想到中国女排的困境,一想到自己对排球的热爱,还是答应了:“我是中国女排出来的,现在队伍有难,我不能不管。”

  回国后,郎平把 “铁榔头” 的拼劲全用在了带队上:每天第一个到训练馆,最后一个离开;队员动作不标准,她就手把手教,一遍不行就十遍,有时候为了纠正一个扣球动作,她亲自示范,胳膊都甩酸了;队员情绪低落,她就像大姐姐一样,跟她们聊心里话,给她们打气,还会自己掏钱请队员吃火锅,让大家放松心情。有回为了琢磨一个新战术,她熬了整整三个通宵,眼睛红得像兔子,却还是坚持给队员们做示范,队员们都跟她说 “郎导您歇会儿吧,我们自己练”,她却说 “战术没吃透,练了也白练,我陪着你们,咱们一起把它搞明白”。

  就这么硬生生把处于低谷的中国女排重新带上巅峰 ——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,她带队伍拿了银牌;1998 年世锦赛,拿了冠军;2004 年雅典奥运会,虽然她那时候不是主教练,但作为顾问,也帮着队伍出谋划策,最后中国女排逆转俄罗斯队拿了金牌。可每次庆功宴上,别人都在欢呼庆祝,举着酒杯喊 “郎导厉害”,郎平却会悄悄拿出手机,翻出女儿的照片,手指头轻轻摸着屏幕,心里默念:“浪浪,妈妈又拿冠军啦,等妈妈有空就去看你,给你讲赛场上的故事,讲妈妈和阿姨们怎么拼下来的。”

  白浪慢慢长大,身高随了爸妈,长到 189 厘米,跟郎平站在一起,活脱脱 “复制粘贴”。小时候白浪也跟着练过排球,手感、协调性都不错,郎平还特意远程指导她:“打球别光靠蛮劲,得找技巧,手腕发力要巧,跑位要准,跟队友配合好才是最重要的。” 有回白浪参加学校的排球比赛,郎平特意调了工作,飞美国去看她比赛,坐在观众席上,比自己打比赛还紧张,手里攥着纸巾,看到女儿得分,她激动得站起来鼓掌,嗓门比谁都大,旁边的观众都笑着看她,她也不管,就想让女儿知道 “妈妈为你骄傲”。

  可白浪后来没走职业排球路线,她更爱读书,考上了美国斯坦福大学,学的是管理专业。郎平也特别支持,从来没逼过她:“不管女儿选什么路,只要她喜欢、能坚持,妈妈都举双手赞成,我不会让她跟我一样搞排球,她有自己的人生,得让她自己选。” 白浪上大学的时候,郎平只要有空,就会飞美国看她,给她带国内的零食,陪她逛校园,听她讲学校的趣事,母女俩手牵手走在校园里,跟普通母女没两样。

  白帆后来在美国再婚,妻子也是个温柔的人,还生了个儿子叫白帝,一家四口在美国过得挺安稳。郎平虽然跟白帆不在一起了,但从没跟他红过脸,俩人始终保持着对孩子的共同关爱,就像朋友一样。每次郎平去美国看白浪,还会顺便给白帝带礼物 —— 知道白帝喜欢乐高,她就跑遍北京的玩具店,挑最新款的乐高;知道白帝爱吃中国菜,她就亲手做红烧肉、糖醋排骨,装在保温盒里带过去,怕菜凉了,还特意用毛巾裹着。

  白浪和白帝的关系也特别好,兄妹俩经常一起陪郎平逛街、吃冰淇淋,白帝还会跟郎平撒娇,喊 “郎平阿姨,你下次什么时候来呀?我还想吃你做的红烧肉”,郎平每次都笑着说:“等阿姨忙完,就来看你和姐姐,到时候给你做一大锅红烧肉,让你吃个够。” 郎平总跟身边的人说:“孩子没在我身边长大,我心里一直有愧疚,现在能做的就是多陪他们,让他们知道妈妈一直爱着他们,从没缺席过他们的成长。”

  单身多年后,大约 2016 年,郎平遇到了现在的丈夫王育彬,这也是她人生里的一段好缘分。王育彬可不是普通人,是中国科学院院士,专门研究考古学,退休前还在国内顶尖高校当教授,肚子里全是学问,说话温文尔雅,戴着一副眼镜,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,跟赛场上风风火火的郎平,看似是两个世界的人,却偏偏走到了一起。

  俩人一开始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,朋友说 “你俩一个爱体育,一个爱历史,说不定能聊到一块儿去”,谁知道一聊就特别投缘 —— 郎平爱聊排球里的团队协作、赛场上的热血瞬间,比如 “怎么跟队员沟通,让她们放下压力”“关键比赛怎么调整心态”;王育彬爱讲考古中的历史故事、挖掘现场的趣事儿,比如 “挖兵马俑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文物”“怎么通过文物还原古代生活”。看似不搭边的话题,俩人却能聊得津津有味,从傍晚聊到深夜,都觉得 “跟对方说话真舒服,没那么多客套,能敞开心扉”。

  王育彬特别懂郎平的辛苦,知道她常年受伤病困扰 —— 年轻时候打球,膝盖、腰、脚踝都受了伤,后来当教练,常年站着指导训练,老毛病就更严重了,一到阴雨天就疼得厉害,有时候连走路都费劲。每次见面,他都会提醒郎平:“别老想着工作,得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,你这膝盖可经不起折腾,天冷了记得戴护膝,别贪凉,晚上睡觉盖好被子。” 有一回郎平因为带队员训练,腰椎疼得直不起身,只能躺着,王育彬特意去药店给她买了最好的护腰,还跟着网上的康复教程学按摩手法,每天晚上帮她按腰,力道轻重合适,按完之后郎平总说:“舒服多了,你这手艺比专业按摩师还厉害,以后我不用去外面按摩了,就找你。”

  俩人相处特别自在,没有轰轰烈烈的浪漫,没有鲜花钻戒的刻意讨好,却有细水长流的温柔。王育彬喜欢安静,没事就泡在书房看书、写文章,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,特别岁月静好;郎平喜欢热闹,偶尔会约上以前的队友来家里吃饭,王育彬就主动当 “后勤部长”,提前去菜市场买菜,回来帮着摘菜、洗碗,一点不摆院士的架子,队友们都跟郎平说:“没想到王院士这么接地气,还会做饭洗碗,你真是找对人了!” 郎平听了,脸上会泛起红晕,笑着说:“他呀,就是心细,对我特别好,不管我多晚回家,他都会留盏灯,给我热着饭。”

  有一回俩人去逛颐和园,王育彬牵着郎平的手,慢慢走在小路上,看到路边的花开得好,就停下来给郎平拍照,还会帮她整理被风吹乱的头发、拂掉衣服上的花瓣,那温柔的模样,被路过的游客拍了下来,发到网上,网友们都留言:“这才是爱情该有的样子,平淡又甜蜜,不用轰轰烈烈,只要身边有你就好,羡慕郎导了!”

  后来王育彬退休了,看着郎平因为常年劳累,身体越来越不如从前,有时候带完训练,回到家连饭都没力气吃,就跟她说:“你也别这么拼了,咱们退休后去美国待着吧,离白浪近,你也能好好养养身体,我陪着你,咱们过几天清闲日子,不用再天天惦记训练、比赛了。” 郎平听了特别感动,她知道王育彬是真心为她着想,不是随口说说,俩人一拍即合,决定等郎平从女排教练岗位上退下来,就去美国养老。

  2021 年,郎平从中国女排主教练岗位上退休,终于能卸下重担,跟王育彬一起去美国养老。她用自己这些年攒的钱,在洛杉矶买了一栋 300 多平方米的中式别墅,位置离比佛利山庄的富人区不远,但特别安静,周围都是绿树,出门就是绿树成荫的小路,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叫,空气里都是青草和花香,特别适合养老。

  这别墅里里外外都透着 “中国味”,一看就是郎平精心布置的,满是家的感觉:院子里种着竹子、石榴树,还有几盆兰花,都是郎平从国内带来的花苗,她笑着说 “看到竹子就想起北京的家”;旁边摆了个小假山,假山下有个小鱼池,几条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,郎平没事就会坐在鱼池边喂鱼;客厅里放着红木沙发、红木茶几,都是她特意从国内定制的,墙上挂着中国结、水墨画,还有她带中国女排拿冠军的合影,每次朋友来做客,都会指着合影说 “这张照片我当时在电视上看到了,太激动了”;厨房是中式的,铁锅、蒸笼、砂锅一应俱全,郎平说 “还是用中国锅做饭香,做出来的菜有家里的味道”。

  退休后的郎平,终于能放慢节奏过日子了,每天的生活简单又充实,跟普通退休阿姨没两样。早上六点多起床,跟王育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,呼吸新鲜空气,聊聊天 —— 有时候聊昨天看的新闻,有时候聊院子里的花草,有时候还会聊起以前带队员的趣事,比如 “有回惠若琪训练偷懒,被我抓包,还跟我撒娇说‘郎导我太累了’”,王育彬就笑着听,偶尔插一句 “你呀,对队员比对自己还严”。散步回来,王育彬会去煮咖啡,郎平则在厨房准备早餐,煎两个荷包蛋、烤几片面包,再热一杯牛奶,简单却暖胃,俩人坐在餐厅里慢慢吃,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,连空气都透着温柔。

  上午的时间,郎平要么在花园里忙活 —— 给竹子浇水、给兰花施肥,看到叶子上有蚜虫,就小心翼翼地用棉签擦掉,生怕伤了花;要么坐在客厅的红木沙发上看书,手里捧着一本排球战术的书,偶尔还会在旁边做笔记,说是 “以后给年轻教练分享经验能用得上”。王育彬则在书房写他的考古论文,有时候写累了,就出来给郎平泡杯茶,俩人坐在沙发上聊会儿天,不说话的时候也不觉得尴尬,就各自做着自己的事,却透着说不出的默契。

  下午的时候,郎平偶尔会约上几个华人朋友来家里做客。朋友们大多是跟她一样,在美国养老的中国人,有的是以前的体育界同行,有的是邻居。大家一来,就跟在自己家一样自在 —— 有的去厨房帮忙择菜,有的坐在客厅聊家常,有的还会逗院子里的小鱼。郎平会泡上一壶龙井,拿出自己做的饼干、坚果,大家围坐在一起,聊国内的变化,聊在美国的生活琐事,偶尔还会打打麻将,输了的人负责洗水果、倒茶水,笑声能传出老远。有回朋友夸她院子里的竹子长得好,郎平笑着说 “这是我特意从国内带的竹苗,刚开始还担心活不了,没想到在这儿长得这么旺,跟我一样,适应力强”。

  有时候她也会跟王育彬一起去附近的华人超市买菜。俩人穿着简单的 T 恤牛仔裤,郎平还会戴个帽子口罩,怕被人认出来打扰。超市里的老板大多认识她,看到她来,会热情地打招呼:“郎导来啦?今天的排骨特别新鲜,刚到的,您买点回去炖汤吧!” 郎平也会笑着回应:“好嘞,给我来两斤,再要点青菜,谢谢老板。” 买完菜回家,郎平就会在厨房忙活 —— 她的拿手菜是红烧肉,先把五花肉焯水,再用冰糖炒出糖色,然后加酱油、料酒焖煮,出锅前撒点葱花,香味能飘满整个屋子。王育彬就坐在厨房门口的小凳子上,看着她忙活,偶尔递个盘子、递双筷子,俩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,日子过得平淡又踏实。

  她还养了一只小泰迪,取名叫 “球球”,是白浪特意给她买的,说 “妈您退休了没事干,养只狗解解闷”。球球浑身毛茸茸的,眼睛圆溜溜的,特别粘人,郎平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。每天傍晚,郎平都会牵着球球在小区里遛弯,球球蹦蹦跳跳地跑在前头,遇到别的小狗,还会停下来跟人家玩一会儿,郎平就站在旁边,跟其他遛狗的邻居聊天,有时候聊养狗的心得,有时候聊小区里的新鲜事。有回邻居阿姨知道她是郎平,惊讶地说:“没想到您就是传说中的‘铁榔头’!我以前还跟我孙女说您的故事呢,说您打球特别厉害,没想到您这么亲切,还自己遛狗!” 郎平听了哈哈大笑:“退休了就是普通人嘛,遛遛狗、种种花,日子舒服就行,不用那么讲究。”

  不过郎平的身体确实不省心,多年的运动员生涯落下了一身老毛病 —— 膝盖做过好几次手术,腰椎有旧伤,左髋关节更是疼得厉害,一到阴雨天就直不起身。2025 年 2 月,她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第 12 次手术,换了左髋关节。手术之后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,王育彬天天守在她身边,早上帮她擦脸、刷牙,中午给她喂饭,晚上就睡在医院的折叠床上,一点没喊累。白浪也特意从旧金山的公司请假,赶过来照顾她,每天给她熬小米粥、蔬菜粥,帮她按摩腿部,防止肌肉萎缩,还会跟她讲自己工作上的趣事,比如 “我们公司新来的实习生特别逗,把咖啡洒在了老板的电脑上”,逗得郎平哈哈大笑,连疼痛都忘了不少。

  出院回家后,郎平需要康复训练,王育彬就陪着她一起练 —— 扶着她慢慢走路,帮她做拉伸动作,有时候练得累了,郎平会有点泄气,说 “怎么这么慢啊,什么时候才能正常走路”,王育彬就安慰她:“别急,慢慢来,你以前打球那么难都坚持下来了,这点康复训练算什么,我陪着你呢。” 在俩人的坚持下,郎平的恢复情况比医生预期的还好,没过多久就能自己拄着拐杖走路,后来连拐杖都不用了,能慢慢跟着王育彬在院子里散步。有回白浪来看她,看到她能自己走路,高兴地抱着她说:“妈您太棒了!以后咱们又能一起去逛街、吃火锅了!” 郎平笑着说:“是啊,等我再好点,咱们去吃你最爱吃的四川火锅。”

  好多人问郎平,国内医疗条件好,亲戚朋友也多,为啥偏偏选在美国养老?郎平其实也跟大家掏过心窝子,说自己选在美国,不是不爱国,而是有实实在在的考虑,每一条都透着她的实在。

  一来是离女儿白浪近,能多陪陪她,弥补以前缺失的母爱。以前忙着带女排,一年到头也见不了白浪几面,白浪小时候家长会她没去过,生日也很少陪在身边,心里一直有愧疚。现在白浪在旧金山工作,郎平住在洛杉矶,开车也就几个小时的路程,想女儿了就能开车过去,或者白浪周末过来住两天。白浪工作忙,有时候加班到很晚,郎平就会做好饭,开车送过去,看着女儿狼吞虎咽地吃饭,听她吐槽工作上的烦恼,郎平心里就特别满足:“以前没陪她长大,现在能陪她过过平常日子,听她说说心里话,也算是补回来一点了。” 有回白浪跟同事闹了矛盾,心情不好,晚上哭着给郎平打电话,郎平连夜开车去旧金山,陪着女儿聊了一晚上,安慰她说 “工作上的事别太较真,跟同事好好沟通,实在不行妈养你”,白浪后来跟朋友说 “有妈妈在,感觉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怕了”。

  二来是洛杉矶的气候好,适合她养身体。郎平有老寒腿、腰椎病,一到冬天,尤其是国内北方,天气冷,关节就疼得厉害,晚上都睡不好觉。洛杉矶常年温度都在十几到二十几度,冬天不冷,夏天也不热,空气湿润,关节疼的毛病能缓解不少。每天在院子里晒晒太阳、散散步,呼吸新鲜空气,对身体恢复也有好处。有回国内朋友跟她视频,说 “北京下雪了,特别冷”,郎平笑着说 “我这儿还穿短袖呢,院子里的兰花都开了,等你有空来玩,我带你去海边散步”。

  三来是洛杉矶的医疗资源充足,定期复查方便。她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之后,需要定期复查,调整康复方案,洛杉矶有专门的运动康复中心,医生经验丰富,设备也先进,能给她提供专业的指导。有回她复查,医生夸她恢复得好,说 “您心态好,配合度也高,比好多年轻人恢复得都快”,郎平笑着说 “我以前打球就知道,不管什么事,只要坚持,就没有做不成的”。而且美国的康复训练更注重细节,比如怎么走路能保护关节,怎么锻炼能增强肌肉力量,医生都会手把手教,郎平说 “这些细节对我恢复帮助很大,国内虽然也有康复中心,但我住的地方离大城市远,来回跑不方便”。

  当然,郎平去美国生活后,也有过一些议论,有人说她 “往外拐”,还拿出 2005-2009 年她带美国女排拿北京奥运会银牌的事说事儿,说她 “帮外人打中国人”。郎平后来在采访里特意澄清,说自己带美国队,从来没对不起中国:“那时候中国女排正处在巅峰期,陈忠和指导带的队伍实力很强,我去美国队执教,就是站在体育竞技的角度,促进两国排球交流,没别的想法。体育比赛讲究公平竞争,我带美国队赢了中国队,说明咱们的排球水平得到了认可,这不是坏事,能推动整个排球项目发展。而且我带美国队的时候,也把中国女排的训练方法教给他们,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排球,这有什么不好的?”

  还有人问她是不是入了美国籍,郎平笑得特别坦然,说自己从来没忘本:“我有美国绿卡,是为了在美国生活方便,不用每次都办签证,但绿卡不等于入籍,我始终是中国国籍,我的根在中国,这点从来没变过。我身份证、户口本都还在国内,每年也会回国看看亲戚朋友,去女排训练基地看看年轻队员。” 至于女儿白浪是美国籍,她也不回避:“白浪出生在美国,按当地法律拿了美籍,这是事实,但她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,会说中文,爱吃中国菜,每年都会跟我回国,去北京、上海逛逛,她心里也有中国情结。”

  退休后的郎平,也没完全跟国内断了联系,反而一直惦记着中国女排。她经常通过互联网开线上讲座,给年轻的排球教练分享自己的执教经验,告诉他们 “带队员不能只看技术,还要关注她们的心理状态,年轻队员容易紧张,得多鼓励,少批评”;有时候还会看国内排球联赛的直播,看完了就给以前的同事发消息,分析比赛情况,比如 “这个年轻队员扣球有潜力,但跑位还得再练”“战术配合有点乱,得好好磨一磨”;有一回国内青年女排打比赛,遇到瓶颈期,连输好几场,教练组特意跟郎平视频请教,郎平聊了两个多小时,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,还鼓励年轻队员 “别怕输,从失败里找经验,才能越打越好,中国女排就是这么过来的”。

  去年国内女排联赛总决赛,郎平还特意回国看了比赛,坐在观众席上,跟普通球迷一样为队员加油,比赛结束后,她还去后台跟队员们交流,给她们打气:“你们打得很好,有拼劲,继续加油,中国女排的未来就靠你们了!” 队员们看到她,都特别激动,围在她身边问这问那,郎平耐心地一一解答,就像以前带她们训练一样。有记者问她 “会不会再回来当教练”,郎平笑着说 “我年纪大了,身体也不好,还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,但我会一直关注中国女排,做她们的后盾”。

  郎平这一辈子,活得又飒又真,就像她扣球一样,干脆利落,不扭扭捏捏。赛场上,她是敢打敢拼的 “铁榔头”,用汗水和努力为中国女排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,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姑娘的韧劲和实力;生活里,她是温柔的妈妈、体贴的妻子,用爱和责任守护着自己的小家庭,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

  有人说她是 “传奇”,可郎平自己从来不这么觉得,她说自己就是个 “搞排球的普通人”,只是把该做的事做好 —— 当运动员,就拼尽全力打好每一场球,不辜负自己的热爱;当教练,就尽心尽力带好每一个队员,不辜负队伍的信任;当妈妈,就竭尽所能爱女儿,不辜负为人母的责任;当妻子,就用心照顾丈夫,不辜负相伴的缘分。

  她也有脆弱的时候,比如女儿生病时她不能在身边,会偷偷哭;比如带女排输了比赛,会整夜睡不着;比如身体疼得厉害,会想 “要是能不这么疼就好了”。可她从来没把脆弱挂在嘴边,总是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,就像她自己说的 “我是中国女排的一员,得给大家做榜样,不能轻易认输”。

  现在的郎平,终于能放下所有重担,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—— 早上跟丈夫散步,上午在花园浇花,下午跟朋友聊天,晚上牵着小狗遛弯,偶尔去看看女儿,这样的日子平淡却幸福,就像咱身边的普通阿姨一样。可正是这份平淡,让她更真实,更让人喜欢 —— 原来传奇人物也有烟火气,也会为柴米油盐操心,也会享受平凡的幸福。

  最后咱也盼着,郎平在洛杉矶的日子能一直这么舒心,身体越来越好,能多陪女儿,多跟丈夫享受晚年生活。也希望咱每个人都能像郎平一样,不管在什么岗位上,都能拼尽全力;不管过什么样的日子,都能保持热爱,活得真实、活得自在 —— 这才是最棒的人生,对吧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